鎮域經濟,被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毛細血管”和區域經濟的基本“細胞”。在我國廣袤的國土上,分布著超過2萬個建制鎮。如今,這片鎮域經濟沃土上已涌現出6個GDP“千億鎮”與近20個GDP“五百億鎮”。這些經濟強鎮的崛起,不僅是我國工業化與城鎮化持續推進的生動縮影,更是彰顯鎮域經濟蓬勃活力、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力見證。
聚焦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對細致謀劃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的進一步“下沉”,這關系著區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細枝末節”。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唯有堅持問題導向,主動尋求鎮域經濟空間“突圍”,化解產業轉型陣痛,消除公共服務滯后,突破體制機制掣肘等一系列挑戰,主動融入區域經濟“動脈”,以功能升級替代規模擴張,才能真正實現“鎮興”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 直面“鎮興”發展短板
鎮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單元,其發展狀況不僅反映了地區經濟的活力,對國家經濟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發展也至關重要。
一方面,鎮域經濟是觀察地區經濟活力的直接窗口。鄉鎮企業與特色產業的興衰、本地就業與居民收入的水平、商貿流通與市場消費的活躍度,都真實映射出區域發展的動能與潛力。
另一方面,鎮域經濟也深刻影響著國家經濟的整體性與可持續性發展。作為連接城鄉的關鍵節點,健康發展的鎮域經濟能有效承接城市輻射、優化要素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韌性與活力。而作為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其繁榮發展更是直接關系到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是實現共同富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
日前發布的《中國鎮域高質量發展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底,在全國2.15萬個建制鎮中,GDP超千億元的建制鎮增至6個,分別為廣東獅山鎮、北滘鎮、長安鎮,江蘇玉山鎮、楊舍鎮,貴州茅臺鎮。其中,廣東憑借3個“千億鎮”的數量位居首位。
此外,在同期揭曉的“2025中國鎮域高質量發展500強”榜單中,江蘇有122個鎮上榜,數量最多;浙江緊隨其后,有86個鎮入選,廣東排在第三,上榜數量是81個,三個省份上榜的鎮加起來,其數量在整個500強榜單中占比達57.8%。
數據也再次印證了我國鎮域經濟發展進程中出現的階段性區域失衡現象,即“強鎮扎堆珠三角、長三角”。
“改革開放推動東部沿海地區鎮域涌現出一批鄉鎮企業,這些企業不僅成為了民營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群體之一,也為鎮域經濟奠定了堅實根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汪浩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改革開放初期,東南沿海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區域依托區位和政策優勢,實現了率先發展,市場經濟逐漸發育成熟,并成為了鄉鎮企業蓬勃興起、民營經濟持續壯大的重要沃土之一。
在汪浩看來,逐步完善的營商環境和政策支持成為了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助力,其產生的積極影響覆蓋著市、縣、鎮各級企業成長和產業布局。
“經濟強鎮扎堆珠三角、長三角,實際上也是數十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的縮影。”汪浩認為,一旦東中西部鎮域實現均衡發展,就意味著我國區域均衡發展取得了切實成效。
在化解鎮域經濟發展失衡的進程中,一方面,要主動破解產業轉型受阻、產城融合不足以及鎮域公共服務短板日益凸顯的問題;另一方面,還需解決政策適配性不足、財權事權不匹配等突出矛盾。
鎮域經濟就像連接城市與農村的橋梁,上接縣域、下連廣大農村,既是新型城鎮化的載體,也是鄉村振興的“橋頭堡”。“實現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對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有力貫徹。”汪浩表示,在力促鎮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進程中,要注意規避已經出現過的問題。比如,部分鎮雖已引進產業、建成工廠,卻難以實現職住平衡,缺乏必要的生活、醫療等配套設施;再比如,有些鎮盡管占地與人口規模不大,卻能創造高額稅收,但與之相對的是可支配財政資金有限,進而導致鎮域自身的公共服務配套完善與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受阻等。
“實現區域均衡在鎮域經濟層面的遞進還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從體制機制著手釋放改革動能,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公共服務建設水平提升。”在汪浩看來,中西部地區要善用后發優勢,在依托自身特色產業發展鎮域經濟的同時,還要兼顧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齊頭并進。
對接經濟“動脈”圍繞“功能重構”實現破局
近年來,一場圍繞鎮域經濟發展走向的討論日漸清晰。各方普遍認為,被視為區域經濟發展“變壓器”的鎮域經濟,不僅肩負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轉化為地區微觀發展動能的重任,更是確保政策立竿見影和主動消化市場一線反饋的“緩沖帶”。
當下,伴隨“千億鎮、百億鎮”層出不窮,主動化解“光環之下”的“暗涌”更是當務之急。
現階段,珠三角強鎮密集而中西部弱鎮凋敝的失衡現狀、“責任如西瓜、權限如芝麻”的治理困局、產業轉型過程中“鏈主強而鏈條弱”的斷層現象,無不制約著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破解之道已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向上要政策”,更需要以主動重構功能為核心,在國家戰略的大框架里找到新定位。這其中,既要錨定城鄉融合的“戰略節點”,重構自身“樞紐”功能,主動承擔起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橋梁角色;還要培育特色增長極,融入國家產業布局,一方面,要對接城市群產業外溢的機遇,另一方面,也要深耕“一鎮一業”,推動鄉土資源與現代業態融合。
與此同時,鎮域經濟還要靠數字化轉型破解公共服務短板,搭建“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的支撐體系。一方面,通過智能物流、數字治理等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優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吸引人才回流,讓鎮域成為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的雙重載體。
受訪專家認為,實現以上功能主動調整的未來答案在于主動融入區域經濟“動脈”、以功能升級替代規模擴張的探索中。
“鎮域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要確保‘向下’帶動鄉村發展,‘向上’更要積極對接縣域層面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國土經濟室主任黃征學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未來縣域經濟發展將更加注重特色化、差異化和協同化,其間更需要激發鎮域層面的發展活力,共同應對資源環境約束、人口流動等挑戰。“對縣域發展而言,要主動跳出鎮域視野,嵌入國家戰略布局,融入縣域經濟和城市群價值鏈,以功能升級替代規模擴張,同時,還要注重發揮縣域經濟輻射四方、帶動周邊的作用,促進鎮域經濟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合作,共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功能重構方面,要進一步激發鎮域經濟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鎮域經濟發展動能,進一步推動產業轉移步伐,讓中西部地區更快地融入到產業鏈條中,因地制宜引導對應產業進入中西部地區,激發當地內生發展動力。
“讓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進入中西部鄉鎮,不僅可以帶動當地就業,還能推動當地土地流轉,加快當地二三產業綜合收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鎮域經濟有著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陣地。
對于鎮域經濟而言,主動對接并積極融入區域經濟“動脈”,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主動創新。
推動鎮域經濟“無中生有”、實現鄉村振興“有路可循”,絕非孤立的地方探索,而是要激活區域經濟內生動力、優化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石。當無數個充滿活力、特色鮮明、產業堅實的鎮域單元蓬勃發展起來時,其所釋放的動能將匯聚成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發展的磅礴力量。
展望未來,一眾“小而美、特而強、活而新”的“鎮域明珠”也將與城市群、經濟帶為伴,共同點亮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版圖。